情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名言 > 人生感悟> 正文

读《京华烟云》有感:行走在希望的途中

  行走在希望的途中

  合上手中的《京华烟云》,出现在脑海里的景象依然挥之不去。

  木兰一家仍然奔波在逃难的路途之中,和千千万万的难民一起。一路上有无数架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掠过,时不时的会有子弹和人们擦肩而过,会有许多人死于饥渴和劳累,有日本兵横亘在路途中抢掠难民的财物和粮食。

  然而,我知道,木兰一家是不会惧怕的。因为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

  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坚忍不拔的民族,最终从战争的苦痛之中走出来,活得灿烂辉煌。尽管林语堂先生并未将木兰他们的故事继续下去,但是我能够想象得出,无论结局如何,对木兰他们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整个国家已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不再低声下气的跪倒在侵略者的膝下。

  战争之于木兰,带来的不仅仅是苦痛和灾难,更是一种解脱。由一个金里生银里长的富家小姐变成一般老百姓中的一份子,战争改变的不光是她的外在光景,也改变了她的内心。

  作为一个新旧时代交叉时期的女性,木兰的生活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史。从十多岁时在义和团“拳乱”时逃难被人贩子拐卖,到人过半百依旧行走在逃难的路途中,木兰的人生几经起伏,最终却在广大逃难的人潮中平静下来。

  彼时,木兰还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却对甲骨文颇有研究。她喜爱收藏古玩玉器,俨然是一个小收藏家。也正因为她喜好甲骨,不经意间给她父亲姚思安的好友曾文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幸运地让她从人贩子手中安全地逃离。从此,姚曾两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有的故事,也从木兰暂住在曾家开始。在那里她得以和荪亚相遇,和曼娘义结金兰。之后,木兰嫁与荪亚,真正成为曾家的一份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木兰长得极美,书中有“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添一分则太高,删一分则太矮”之说。关于穿衣打扮和享受生活,木兰显然是高手。

  她热衷于四处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也懂得怎样打扮自己以符合环境又高贵不俗。木兰极爱幻想,盼望着能够归隐山林与世无争。

  她又非常聪慧,出口成章,能够巧妙地解决婚姻危机,敢于只身入虎口,救出身陷囹圄的立夫。不得不承认,在这本书中,姚木兰是一个几近完美地无懈可击的女性。

  书中描写了许多和木兰有关联的女性。曼娘典雅,犹如从古书上走下来的人物。她的一颗心痴痴地爱着与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哥平亚,即使是在平亚病重之时,她也义无反顾地嫁到曾家冲喜,不介意没有新郎的婚礼,日夜照顾着心爱的人。甚至甘愿为之守寡一生,毫无怨言。

  如果说木兰是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女性,那么曼娘则是旧式深闺的良好典范。知书达礼,勤劳矜持,几乎达到了旧时人们对女性的一切要求。就是这样一个纯洁无比的人儿,在日军意图侮辱之时,宁愿上吊自尽也绝不肯任人凌辱。气节崇高至此,让人不禁钦佩。

  木兰的妹妹莫愁,与姐姐一样不仅有着大家闺秀的高贵气质,也能入得厅堂进得厨房。虽贵为小姐,做饭洗衣缝纫样样精通。但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木兰喜爱幻想,而莫愁更为实际。她稳重大方,遇事头脑冷静处理得当,不失为一个聪慧的女子。

  相比之下,牛素云则显得庸俗堕落,野心勃勃。她对婚姻不忠,又太爱钱。所以经常和不同的男人鬼混,甚至会和日本人做毒品生意。所幸最后关头,她的爱国热情被激起,因做中国卧底特务而被枪毙,算是死得其所吧。

  执着的银屏,善良的珊瑚,极像林黛玉的病西施红玉,还有受过无尽苦难终找到自己幸福的暗香,所有的女性都有血有肉地立在那里,个性十足。

  姚家和曾家都是北京的大户人家,家财万贯自是不必多说,木兰也就一直都生活在富裕豪华之中。如果说故事就此结束,那无疑只是一段两个门当户对的家庭联姻的故事,在那个时代毫无悬念可言。可是,偏偏时代不允许他们就这样平淡无奇的结束自己的一生。

  故事的结局从木兰的大女儿阿满的死开始变得不可预测。阿满是在学生爱国运动中的示威游行中被残忍杀害的,在这以后,有许多爱国的青年和阿满一样,抱着决心牺牲自己的生命使中国再生和复兴。

  军阀混战,加剧了局势的动荡。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统治也愈演愈烈,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如鲁迅先生所言,整个华北地区都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国若不在,家有何用?”木兰的儿子丢下这句话毅然往前线奔去,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随后,莫愁的儿子肖夫也决然追随。

  在逃难的途中,有抗日的军队在歌唱:“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木兰的心里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快乐并光荣着,激动地感觉震动着她的全身和心灵。

  时光像一条永远流动不息的江河,雄伟壮大,而万古不变。时光用手指写下他们的故事,而这在历史的江河中不过是一刹那。然,就是在这一刹那,古老的中国正在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变化。

  在故事的结尾,是一位老方丈立在高耸入云的天台山的一座庙宇前,遥望着木兰他们与众多难民一起走向远方。

  那么,他应该看到了整个民族美好的未来吧,是在遥远的地平线上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势不可挡。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精选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