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横的前世今生
3岁的小子,脾气火爆,是家里的小霸王。
7岁的姐姐,被他欺负,不仅经常抢夺姐姐的东西,偶尔还会对姐姐拳脚相加。
可出了门,就蔫了,不仅脾气没了,挨了别人欺负也不敢吭声。比如,小朋友上来要他的玩具,他只会紧紧地抱在怀里,一脸的委屈样儿。
妈妈说,自己并没有溺爱,如果姐弟俩发生争执,她都是实事求是,各打五十大板。
那孩子的表现为什么会里外差别这么大呢?
说三种解释。
一种可能是,跟孩子的年龄有关。3岁,毕竟还小,出门在外胆怯一点情有可原,是妈妈认为孩子在外面——应该——要更强硬一点。“应该”这东西,害人。都是孩子,可孩子和孩子差别巨大,不能笼而统之。
第二种可能是,跟孩子里外表现的对比有关,或者说是孩子里外表现的不一致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其实,我们任何人都是看人下菜碟的,都是表现不一致的。比如,我们在领导面前一般不会发火、发飙,可在家人面前、尤其是孩子面前却会经常的“犯病”。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从理论上来说才是正常的,才是心理健康的。
第三种可能,是家长塑造了孩子“窝里横”的行为。
我们来设计一个场景,比如姐弟两个争抢一个苹果。按照妈妈的说法,会秉公办理、实事求是,那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弟弟肯定吃到了苹果,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一半。弟弟的心理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我只要哭闹,妈妈即使训斥我几句,最终还是会满足我的要求。
一个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准确的感知家庭成员的脾性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比如,妈妈看着在生气,其实不会真的对我发火,更不会真的揍我,等她把那一套戏词说完就会满足我;别看爸爸厉害,可他得听妈妈的,而且爸爸是个骨子里重男轻女的男人,所以他也会宠着我;姐姐就不一样了,如果爸妈不在身边,她可是真揍我,她可不会惯我毛病,所以守着爸妈的时候我就得加劲欺负回来。
父母通常情况下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偏差,意识不到是自己的行为模式塑造了孩子的行为模式。父母往往会认为自己管啦,也训斥孩子了,也惩罚孩子了,可能是孩子的天性执拗,天性顽劣,所以才会屡教不改,才有了今天的表现。
父母会管孩子,这是事实,但更真实的情况也许是——半推半就。前半截管,但最终会让孩子得逞。孩子逐渐就会屏蔽半推而抓住问题的实质,半就。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孩子第一次出现某种家长不希望看到的行为的时候,就把口子扎进,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那孩子在家里是小霸王,是常胜将军,为什么出门就怂了呢?因为“常胜将军”是在演习的情况下获得的,“小霸王”是家人合力给捧出来的,并没有“真本事”。
而且,孩子一旦出门,就会发挥审时度势的天性:奥吆,外面这些人我可不了解啊,看他们这模样,似乎不会像爸妈那样宠着我,我还是老实点吧。
如果是前两种可能,父母就要放宽心,就要放下“应该”,借用佛学的一个词语,要“如实关照”孩子。更需戒断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你怎么这么怂啊?你在家里那些本事呢?……给孩子点时间,他会慢慢长大的。
如果是第三种可能,那父母就要逐渐调整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