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审美训练
有的总说,阅读之后记不住,我多次强调不要紧,本来就是读感受,读审美感受,为何要记?这就是执念。胡适说读书方能读书,什么意思?你读了一本红楼梦,一百遍也不可能懂,为什么,因为其他四书五经你没读,怎么可能懂呢。同样,你读了论语,不读道德经,孟子,又怎么懂呢。
那么是不是不读了呢,显然不是。这里的技巧是先博览群书,有一定体系。比如五四文学开始,就比较好,然后兼顾文学史,美学或者文学理论。没有精力,就不读美学,读一点文学理论,网上很多,也可买书看。
需要强调的是不读二流书,更不读坏书。一本二流书,需要很多本一流书来冲抵,这是何苦呢?没有效率是必然的。什么是好书,多请教内行人,不要听信广告,也不要听不懂行的,更不要听忽悠的,兼听则明。选择书是很重要的事情,很多人不明白,因为你一辈子如果不努力,可能一百本都读不到,而读了十本坏书,也许你就归零了。口味不能败坏,审美趣味不能败坏。
段子幽默式样的文章很常见,在网友间传播比较多,有的会冠以“最佳”“年度最佳”。此类文章和文学的距离比较远,欣赏抖包袱美学的恶趣味。无论读什么,不是以审美的眼光去读,再好的作品你也只能发现你想要的红烧肉,看不见燕翅鲍的。
审美趣味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好作品基础上的,否则是空谈。美,不是华丽文字修辞比喻,不是精彩的故事,鲜明的人物,而是整体的整一和谐,完美地表现了虚构的小世界,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活的可能性。不钻研一点理论,不做针对性的训练,是形不成美学观念的。
执迷于情节,对审美训练的伤害比较大,因为文章的美,在于整体。名著撕掉几页,依然是名著,这证明情节不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不是说什么情节都不要,这所有人都懂的。
那么美或者审美是什么呢?美学著作有很多这方面的理论,我并不想灌输给大家,大家自己去阅读体会。我只提醒大家,审美和艺术感觉有关,和所谓漂亮的句子和所谓文笔无关,审美是一个过程,并非得到一句结论性的话。如同喝鱼汤,你得到的是滋味,不是维生素和蛋白质。
有的朋友玩过手影游戏,在灯光下将手指摆成特殊的形状,墙上的影子会呈现老鹰,兔子,狼等形象,越看越像。我们看手,觉得奇怪,但看影子有些懂了,再想到手为了影子的形成组合是多么巧妙,会觉得很棒。
拿屠格涅夫的《白菜汤》来说,读了获得了什么呢?有一些印象,有一些模糊。获得的不完全是作品,因为我们没有背下它,背下了,也不是作者原意,那么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和作品有些类似的模糊的东西,影子。我们从影子感受到美,而且自己填补了其中的空白,参与了作品的构建。
未经训练的,他看到手的影子,想象不到手的模样,不能填补空白。作品是不发光的,它是一堆文字,一个物体,但是它有潜在的东西,因为它是人的创作物,能召唤读者去审视它。它是一个召唤物,处于等待激活的状态,需要读者的眼光照亮,这是和一堆铅字油墨不同的。
这提出这个“手影”模型或许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审美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