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影评
回归影评(一)
我手头的《回归》译成《浮花》。我一直期待这部今年嘎纳最佳编剧和集体最佳女演员大奖归主。这部电影还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我一直认为,当年阿尔莫多瓦把《对她说》带给上海,捧得金爵奖,是上海电影节的一次荣幸。
西班牙第一美女,阿汤哥前女友佩内洛普@;克鲁兹的确名不虚传,曼妙的身段,性感的嘴唇,再高歌一曲虽不知何意仍能令人动容的西班牙民谣,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开始于大风中的小镇,住在马德里的莱曼达和索尔姐妹按照当地传统在墓地为父母扫墓,随后匆匆看过婶婶,和照顾婶婶的邻居女伴后,回到西班牙,忙碌而简单的工作、失业却粗鲁的丈夫让莱曼达生活的并不开心,就在这样的乏味生活中,一个巨大的事件发生了,丈夫要强奸并非亲生的女儿,反被女儿失手杀死。莱曼达表现出了让人惊讶的果断。她承担起了杀死丈夫的责任,把丈夫的尸体隐匿进了恰好离开的邻居饭馆的冰柜里。她利用邻居餐馆承接了一个剧组一周的就餐任务,并因此未能参加突然去世的婶婶的葬礼。而去参加葬礼的妹妹索尔却意外地遇到了死去的母亲,并把她带了回来。
能干的莱曼达顺利完成了剧组一个星期的就餐任务和庆功酒会,酒会上她不由自主地高歌一曲,那是她童年时发行的第一张唱片里的歌曲,这歌声是如此高亢动人,躺在门外车里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几经周折,莱曼达终于发现并见到了母亲,可是当母亲说回来是向她道歉时,她却不可抑制地哭泣着,拉着女儿离开了。
母女最终还是拥抱在一起,从母女的对话中,我们才了解,莱曼达的女儿,竟是莱曼达与父亲所生,父亲一直胁迫着莱曼达,而母亲却对此一无所知,直到莱曼达生了孩子。母女之间的怨恨因此而生。生性放浪的父亲同时还与邻居有染,后来在与另一个女人同居时被母亲烧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莱曼达对女儿杀死丈夫表现出少有的冷静。两代女儿,两代母亲,莱曼达一个人竟然承担了如此悲惨的命运,回想她那首伴着木吉他的激越的歌谣,便愈发让人落泪。
阿尔莫多瓦永远是温情的,死去的母亲回来了,先是陪伴照顾着生病的婶婶,如今来庇护两个女儿,他们回到老家后,母亲又去照顾与丈夫有染的邻居孤独病重的女儿。作为母亲,她是这几个女人的庇护神。作为母亲,所有的女人都是庇护神!
看阿尔莫多瓦的影片,总让人感慨:阿翁温情催人泪,细腻能有几人比!
回归影评(二)
《回归》讲述了一个离家12年的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出游发生的一些事情,由此来传达一个父与子的故事。
导演安德烈萨今塞夫生于1964年,1990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大学,主修表演,曾参与多部独立电影的演员工作。2000年,担任数部电视电影及连续剧导演,期间认识了电视台创办人迪米哲里斯尼夫斯基,并邀请他开拍《回归》。获奖后,各地传媒争相采访导演对此得意之作的看法时,他认为自己的诠释会影响观众对该片的观感以及当中的启发,所以拒绝回答相关问题,但由其亲自撰写的短文中指出,故事以寓言的方式透视人生的处境,观众只要循着这个方向欣赏,定会看出真正的意思。
弗拉迪米尔·加林饰演哥哥安德烈,导演花了六个月时间,于首都莫斯科及圣彼德堡进行多次遴选,15岁的加林就是600应征者其中一位获青睐的男孩。加林是当地戏剧界的明日之星,正准备修读有关声乐的课程,立志要成为一位歌剧演员。影片开首要求加林从高台跳进湖中的一场,畏水的他仍坚持亲身上阵,其专业精神令导演深受感动。2003年6月,加林到圣彼德堡一个湖游玩,再次在友人面前表演跳水时发生意外,不幸遇溺身亡。而他出事当日,正是《回归》开镜的一周年,地点就正位于加林拍摄高台跳水的湖泊附近。
万·杜布朗拉沃夫饰演弟弟伊凡,拍摄时只得13岁的伊凡参演《回归》之前,已经有演出舞台剧及电视剧的经验。年纪小小的他已能够适应拍摄电影的非人生活。片中大部份场景都在俄罗斯北部,适值夏天,当地的日照时间差不多是24小时,工作人员可以有更多时间 拍摄,当然工作时间也随之而拉长,但伊凡亦无半句怨言。
由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导演在选择主演的时候,是通过层层筛选才选定的,三位男主角分别代表了权威、顺从和反叛。在整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演员在戏中有过多少什么嬉戏的场景,大多是冷漠、严肃的场景、表演,这和整部片子压抑的色调紧密的结合起来。
康斯坦丁?拉福霍南科演父亲角色,在一开场,他躺在床上的那个表情就是一副很严肃、认真的表情,让人不敢去打扰他。他在整部影片中,他的眉头都是一直紧锁的,到后来,父子三人出游的时候,他的台词也并不多,100分钟长的影片里,我们也并没有看到过父亲有过多少笑容,唯一的几处还是那么的简短,比如说:在沙滩上父子三人一起共进午餐时,大儿子安德烈和父亲说笑话讨好父亲的时候,几他有过那么一声微微的笑容,但在安德烈再接着要说第二个笑话的时候他打断了他,台词很简单也很冷漠:好了,够了……不论什么情况,他对儿子的都是严厉但又对儿子充满了信任,就像在下雨时车子陷住时,他让儿子用树枝垫车轮,在安德烈做错的时候,他并没有仔细教导他,而是直接就打他,鼻子还流血了,但他对安德烈又是那么的信任,在车子还是爬不起来的时候,他对安德烈说:去握好方向盘,油门在右边,离合在左边。
父权,可以寓指上帝,也可以是一个政权、一个领袖,或者一种意识形态。或者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血肉之躯,令人膜拜、恐惧、厌恶、反抗。无论如何,他终究还是会死去。在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外表严肃的父亲其实对自己的孩子是充满了关怀与爱护,而两个孩子,不论是一直讨好他的安德烈还是一直在和他作对的伊凡,两个孩子心中都充满了对父爱的渴望。
弗拉迪米尔·加林饰演哥哥安德烈从外表看就是一个温顺的乖乖男,对外界并没有什么反抗。他看似勇敢,和弟弟伊万相比,他敢和别的孩子一样从高台上跳下,其实他这样做只是一味的服从。他怕自己如果不从高台上跳下,就会被其他孩子嘲笑叫做胆小鬼。其实他自己已经胆小到弟弟受人欺负时不敢反抗,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叫弟弟胆小鬼,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伊凡相反,虽然他没能抗拒恐高做高台跳水的动作,但他内心的反叛精神不允许自己被别人欺侮,胆小鬼不该是他应有的称号。但这些人物内心的冲突,在我们看来这是可能在演员身上发生的,我们并没有感觉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存在什么不真实。弗拉迪米尔·加林的死,使得悲剧在影片和现实中相互辉映,让人一时无法负荷这生命无常的悲哀和无奈。
在整部影片中,观众更多的情绪变化是随着伊凡走的。饰演弟弟伊凡的演员万·杜布朗拉沃夫在影片中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真实,他的演艺技术是那么的成熟老练,包括他每一举动,每一个眼神。这些举止、动作、情绪里我们都能真切感受到一个孩子对父亲、对权威的一种反叛,但作为一个男孩子,我也能感受到,这一切的行为他都是为了吸引父亲更多的注意力,让父亲给自己另外的一种关爱。其实所有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伊凡也想和父亲亲密、渴望得到亲爱的。
导演金瑟夫在这部电影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气氛和奇异的审美情绪,并在叙事和摄影上完美地表达了这种情绪。在影片中导演也极办追求前呼后应:高台,照片,父亲平躺的姿势,海……这部电影的到结束导演都还留给了我们好多的悬念,如果按分类这应该算是小情节电影,但即使还有众多的疑问我们也不觉得电影是残缺的,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整部电影的理解。在影片里,没有复杂的画面和人物关系,就连在兄弟俩奔跑的街道上,都是冷冷清清的,并没有过多的群众演员,在旅途中的画面更是简单,但画面并不因此而空洞感觉没有内容。冷色的画面基调,这就预兆了可能有悲剧的产生,宽阔的外景,让我们感觉人物中这个自然界中是那么的渺小、单一。但画面人物多数时候都处于画面黄金分割线上,让人觉得画面除了既有美感之外不缺稳定的感觉。
回归影评(三)西班牙人连哀伤都是浓烈和绚烂的吧?还是只有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的电影才喜欢这样浓而艳的色调?我相信他们的骨子里真的无比乐观和坚韧,所以面对苦难永远可以从容,从《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到《浮花》。
很喜欢这个导演的作品,看的越多这种喜欢也越多。故事都很精彩,讲述的方式不管是曲折回环还是娓娓道来,让人看的很流畅不会觉得生涩。音乐和色调极富西班牙的特色。讲述人生的无奈和苦难也是哀而不伤的感觉,让人逐渐动容却又不十分伤悲,暖暖的感动或者掉泪。
《浮花》亦是如此,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的雷曼达其实从来都是不幸的。年少时不可言说的隐私,年青时的际遇,和母亲女儿丈夫的关系都有着很大的障碍。年少时曾有过唱歌的天赋和理想但是落空了,餐馆的段落还有她家没有汽车都说明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但她依然是腰板挺直脸带笑容的,最多有些焦虑,但是绝对不憔悴。就算后来面对姨妈的去世,亲生女儿杀死了她的丈夫,已经去世的母亲突然还魂几重事件,她也还是不慌乱的应对着。
我甚至觉得这电影有一些幽默的段落,比如村子里那些神神叨叨的邻居。比如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实在太可爱了,假扮鬼魂,假扮俄国人,还钻到了床国下。不过起先我还真的以为她是鬼魂呢,心想西班牙的鬼就是老道,又不怕见人又不怕太阳晒还能做饭,还能帮人洗头还要染头发臭美。还能放臭屁!
用色的大胆可谓匪夷所思。注意到有三处的颜色,一是乡下姨妈家进门时墙上的蓝色瓷砖,配合着厚重粗糙的木门。二是娥姐去参加电视节目时背后的布景和灯,居然是鲜红和深蓝的搭配。还有一次,佩内洛普·克鲁兹穿了件大红和深紫镶色的外套。这样的配色,俗到极点,艳治到极点,如果放在别处简直不可思议。但是这里,却觉得无比和谐和气质不凡。
也许只有佩德罗·阿莫多瓦,才敢于拍摄几乎全是女性的电影,才喜欢将女性当作永恒的题材。除了雷曼达的老公和餐馆老板摄制组人员,做为男性短暂得出场。这电影里从头至尾都是女性,但是一点都觉得单调和罗嗦。
听到过这么一句话: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如果性格之中带一些异性的特质,通常这样的人会比较突出和优秀。当时我马上联想到的是张国荣,尔后看这个电影,我马上认定佩德罗·阿莫多瓦也是这样的人物。